臨武人大:駐村幫扶忙 林森大變樣
時間:2020-10-10 稿源:經濟日報 作者:
崎嶇狹窄的沙石路變成了水泥路,沿途2000多畝黑米禾苗綠得滴油,易地扶貧搬遷后,村集體民宿代替了舊房子。那條曾經把解穢堂自然村劈成兩半的河流,已經變得溫馴而清亮,順著河流溯源而上,登上金仙寨“仰天大佛”極目遠方......
僅僅4年時間,林森這樣一個曾經衰落破敗的省級貧困村蝶變成了現在的美麗新村,村后那久負盛名的“仰天大佛”,開始敞開胸懷迎賓納客。
臨武縣金江鎮林森村地處偏遠,交通落后,自然條件惡劣,疏松的砂土地貌使村民飽受地質災害之苦,2002年、2008年先后兩次發生泥石流災害。
這里也曾因采煤業一度“輝煌”,但隨著煤礦業的鐵腕整治,不少村民失了業。2015年,該村被認定為省級貧困村,也是縣人大常委會駐點幫扶村。
“若是沒有國家精準扶貧的好政策,我們村還不知路在何方?”林森村村委主任雷衍才談起村民的脫貧路,既感激又辛酸。

“萬事開頭難”;叵胍椎胤鲐毎徇w啟動之初,“哪些人搬,哪些人不搬,哪些人先搬,哪些人后搬”,無不考驗著縣人大和金江鎮的智慧?h人大常委會主任唐友國帶領金江鎮基層干部和后盾單位中的人大代表開展一線下訪、逐戶調研,并在林森村設立了人大代表聯絡站,由金江鎮、駐村工作隊、后盾單位代表輪流坐班,在廣泛征詢民意的基礎上最終敲定搬遷方案。
“人大代表到一線辦公”也被應用到土地征收、貧困戶與非貧困戶之間的矛盾調解、后續產業發展等工作當中,確保了項目的順利實施。搬遷后,曾經就醫就學就業最為困難的一批人變成了金江鎮最為便利的一群人。
林翠霞一家就是受益人群之一,她的丈夫患病后雙手變形,養家重擔就落在了她一人肩上。以前家里山高路遠,出門極不方便,為了能在鎮里的君特電子扶貧車間打工的同時照顧好丈夫和3個讀書的孩子,不得不在鎮上租房居住。
“現在太好了,在鎮里住著漂亮的大套房,每天上班走路只要十一二分鐘,又不要付房租了,工資每月有3000多元,家里也照顧得到”,她樂呵呵地逢人便夸。與林翠霞一樣,在鎮里住著安置房,邊打工邊照顧家庭的貧困戶有40多戶。
如何讓村民能在家門口有事做、有錢賺,徹底拔掉貧困的根子,是具體負責聯系林森村脫貧攻堅工作的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熊柳平思考最多的。他首先從村干部、黨員、組長、人大代表入手,集思廣益、多方思索,并組織“林森村在外能人座談會”,探索林森村脫貧出路。
“彭海波,對,就是他了,林森村龍水沖自然村人,在深圳律師行業發展很好的一個能人!痹谠谕饽苋俗剷,大家不約而同想到了一個人。

“根本沒想過賺錢,熊主任關于產業開發的想法非常好,我也想為家鄉做點貢獻,幫一把兒時的伙伴。我相信,我的投入是值得的!迸砗2ㄇ檎嬉馇,信心滿懷說道。
開發田園綜合體、旅游產業,不僅改變了林森村的面貌,也改變了村民的生活,F在,村民不但能獲得每畝200余元/年的土地流轉費,更有30戶貧困戶入股合作社,200余名勞動力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貧困戶彭紅波就是其中之一。
彭紅波曾是一名煤礦工人,2003年下礦井時不幸受傷,無法再干重體力活,家里3個小孩要上學,負擔重,成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2017年,隨著彭海波回鄉投資旅游開發,彭紅波在家門口的項目工地上有了一份工作,每個月穩定收入近4000元,當年他們一家就脫了貧。
脫貧只是第一步,發展才是根本目標。2015年以來,林森村通過各種渠道籌資2000余萬元,先后完成安全飲水、道路改造、農網改造、通訊覆蓋、休閑設施、綜合服務平臺等基礎設施建設,地質災害隱患得到了有效治理,人居環境改善了,群眾出行更方便了。
“除了脫貧安居,最重要的是讓村民持續穩定增收”、接續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工作,唐友國有著自己的理解和努力方向。幾年來,通過多方洽談、合作,引進君特電子廠、億欣花廠、藝高手工藝品廠、嘉財帽業和豐工藝等5個就業扶貧車間,培育了金江田園綜合體、臨武和福牛業專業合作社、臨武鑫茂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等3個“1+1”農業產業基地。通過扶持,發展工貿企業12家,其中引進湘南地區最大的環保磚廠1家,板材廠1家。
“大河有水小河滿,這就是整體與局部的辯證關系,林森的振興發展最終離不開金江鎮域經濟發展! 唐友國在金江鎮召開的2020年人大代表助力脫貧攻堅座談會上講得入情入理。

2018年,林森村從省級貧困村中出列,人均純收入由2450元提高到8420元以上。
“現在全村人不愁吃不愁住,小孩有書讀,年輕人有事做,老年人有養老保險,生病吃藥還可以報賬!”65歲的劉滿清說起如今的好生活,滿滿的幸福感溢于言表。